一、注音異同
注音讀迭(dié)的,有《古文觀止》(中華書局映雪堂斷句本,1963年版,第138頁),《漢語大詞典》(漢語大詞典出版社,1990年版,第5冊,第680頁);
注音讀義(yì)的,有《注音詳解古文觀止》(新華出版社,2013年版,第156頁),《漢語大字典》(湖北辭書出版社,2006年版,第2卷,第1502頁)。
二、尋根溯源
通過考訂,我們知道注音義,是根據東漢高誘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注:“昳,讀曰逸。”而注音迭,是根據《廣韻》:“徒結切,入屑定,質部。”《集韻·屑韻》:“昳,日側。”
三、考據分析
通過尋根溯源,我們知道,讀義(逸)只是東漢高誘一人的意見,而讀迭則是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兩本辭書的注音。高誘在前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在後。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是北宋時代官修的兩部韻書。顯然,高誘的意見沒有被北宋的官韻採用。
高誘所處的東漢,訓詁剛剛起步,而且高誘曾做過司空掾、東郡濮陽令等,公務倥傯,不是專門的學者,其注音有疏漏在所難免。而北宋編輯官韻書,薈萃了一大批學養深厚的學者,且所參考的韻書資料浩如煙海,自非高誘一人之力所比。
高誘多採用同音為訓的方法。昳,從日,失聲。那麼,這個失可以讀義,比如軼事、佚女等,也可以讀迭,比如迭、跌、瓞等。唐皎然《妙喜寺達公禪齋四十二韻》以昳、雪、滅為韻,皆入聲屑部,說明讀迭音,入屑部其來有自,北宋人編的韻書是嚴謹、有依據的。
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的注音被後來學者廣泛接受、採用。南宋著名學者鮑彪(甲科進士,授文林郎秀州判官。任嚴、郴、潮三州教授,其《國策》十卷收入《宋史藝文志》)注:“徒結切,日側也,故有光艷意。”。清代學者、《古文觀止》的編者吳調侯,吳楚材,亦承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之注讀迭。
四、結論
根據唐詩,宋代韻書,及歷代學者的著作、著述,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中“形貌昳麗”的“昳”,應該讀迭,而不應該讀義。
评论